「阿爺」主導港股 波浪理論失靈
2022年11月3日

港股這幾年的走勢,幾乎完全受到中央政策的影響,遠高於群眾心理行為的影響。 (法新社圖片)
港股這幾年的走勢,幾乎完全受到中央政策的影響,遠高於群眾心理行為的影響。 (法新社圖片)

撰文:林一鳴

波浪理論(Elliot Wave Theory)是一套令人「又愛又恨」的技術分析工具,由艾略特(Ralph Nelson Elliott)在1938年提出,認為股票市場價格的長期記錄,具有相當程度的規律性,有如大海波浪的起伏一樣,以一層層有跡可循的形式,出現可預測的趨勢。

在波浪理論的體系中,遵循着一種「五浪上升、三浪下降」的基本節奏,上升的一浪至五浪為推動浪,而下降ABC浪為調整浪,交替地不斷重複運行:

(1)推動浪(Impulse Waves)
推動浪的方向是大趨勢所在,以數字為標籤,可分割成五個小浪,一般用第1浪、第2浪、第3浪、第4浪、第5浪來表示。

(2)調整浪(Corrective Waves)
調整浪的方向是逆趨勢而行,以英文字母來區分,可以劃分成三個小浪,通常用a浪、b浪、c浪表示。〔圖一〕

在上述八個波浪完畢之後,一個循環即告完成,而且這樣的周期將不斷地反覆持續。波浪理論的每一個浪中,也可以劃分為再低一級的浪,例如1浪可以劃分為次一級的五個子浪,而2浪則可以劃分為次一級的三個子浪等,所以需要用不同的符號表示級數〔見表〕

相信說到這裏,大家都會猜想到波浪理論最令人懊惱的地方,就是浪中有浪的混亂情景,導致大部分人數浪數到頭暈。例如將第三級及第四級的循環結合,就會變成一幅複雜的圖。〔圖二〕

單是這幅圖已經有三十幾個浪點,如果要將每個浪點聯繫到真實股市,準確地辨別波浪的級別,對初學者必定搞到頭昏腦脹!波浪理論有很多數浪規則,例如第二浪的調整不可低於第一浪的起點;第三浪不可以是最短的一個浪;第二浪和第四浪的交替規則,即是如果第二個浪以簡單形態出現,第四浪則多數會以較為複雜的形態出現,反之亦然……而且在某些特定時候,還可以數出伸展浪(Extension Waves),所以要準確掌握波浪理論是非常困難的,就算是同一幅走勢圖,對於不同的專家,也可以出現不同的數浪方法。

我的波浪理論之旅

當我最初接觸波浪理論之時,由於我的數學根柢較強,我花了99%的時間在數浪的數學運算,並同時研究數學成份更重的江恩理論。但經過一兩年之後,得出的效果卻是差強人意,預測成績錯多過啱,根本不可能應用於實戰買賣。

在接近放棄的時候,我頭上的燈泡突然亮了,想到一個最基本的問題:到底這些技術分析的工具,背後的理念是什麼?

我反覆思量後找到答案:股市的走勢,本來就是群眾心理行為的結果,這些心理行為是會重複的,所以我們可通過一些技術分析的工具,將這些心理反應及其引申出來的走勢,變成有跡可循的投資預測。歷史雖然不一定會重複,但人性卻會重複,例如恐慌性的極壞消息,或是新概念製造出來的泡沫等,投資者都有可能作出類似反應,就算是最專業的基金經理,也會出現相同的行為。雖然今天的股市,與數十年甚至一百年前的股市完全不同,但群眾心理在股市的行為,卻是永恒不變,無論是一百年前或是今天的人,在每次熊轉牛的時候都是半信半疑,到牛市最後階段就會極度興奮,這些人性表現都有跡可循,絕對是可以預測的。

例如在一個牛市的周期中,當最初出現熊轉牛的時候,對於大部分的散戶來說,熊市的壞消息仍未完結,他們不會相信牛市的重臨,所以市場成交非常薄弱,當每次出現向上的動力,投資者就會立刻沽出手上的蟹貨,將大市重新向下壓去,出現第二浪的跌幅並吃掉大部分第1浪的升幅;然後隨着大市見底回升,好消息開始多了,看好的人也開始轉多,進入一個較長的第三浪升市,然後第四浪調整後再升穿三浪頂的走勢,每次都會讓更多投資者變得極度樂觀,衝向牛市最後一個階段的第五浪。

波浪理論以群眾心理為基礎

當我打通了任督二脈之後,就改變了研究方向,對投資心理學作出大量分析,並加入動量買賣(Momentum Trading)的概念:動量是物理學的名詞,是指質量乘以速度,例如你用力扔出一件物件,這物件便會帶着一定的動量前進。在投資的世界,當某隻股票的價格,以一定的速度上升,就會產生上升的動量,從而變成了趨勢(Trend),當中可以通過數學運算來作出預測,就像得知扔出物件的速度及角度,就可計算出物件往後的飛行軌跡一樣。

我同時也發現市場規律與黃金分割率及神奇數字,例如0.382、0.5和0.618等,竟然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!例如當走勢上升了一定幅度,回調到黃金分割率的時候,市場通常會出現較明顯的反應,浪的形態也較大機會出現轉捩點。

經過一兩年的反覆測試,我歸納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數浪方法,預測效果竟然非常理想,我的投資回報也得到幾何級數的上升,傳媒亦廣泛作出報道。經我改良後的波浪理論,除了沿用艾略特「五浪上升、三浪下降」的基本節奏之外,大部分數學計算都已經改變,以群眾心理變化及我自行創立的數學為主,與艾略特的方法並不相同:在我的數浪技術中,主要包括三個部分,即波浪的形態、幅度及時間,當中以浪的形態最為重要,預測準確度較有把握,其次就是波浪的幅度,最後就是浪點出現的時間。

不過在最近幾年,我發覺波浪理論不能再準確描述港股走勢,我也放棄使用波浪理論作出分析。最主要的原因,是波浪理論中「股市走勢是群眾心理行為的結果」這個假設,出現了嚴重的偏差。近年港股完全受到內地政策影響,而不是按照群眾行為產生趨勢,所以我研發的數浪方法、創立的數學計算及動量買賣的概念,亦變得不再適用,因為無論市況本來運行什麼趨勢,只要阿爺突然推出打壓政策,整個股市的走勢就會立刻改變,而這些改變並不是通過數浪可以預測,我也不會儍到用數浪的方法預測阿爺政策。

——節錄自11月號《信報財經月刊》